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翁公在厨房和我猛烈撞击,国产精品自在拍首页视频,久在线视频久在线高清观看

新華網 正文
黃土地上向陽花開——來自山西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故事
2020-08-21 11:06:21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新華社太原8月21日電 題:黃土地上向陽花開——來自山西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故事

  新華社記者趙東輝、晏國政、王飛航、孫亮全

  105歲的龐玉英坐在新家的炕上,向前來看望她的鄉村干部拱手致謝。雖然耳朵有點背,也不大能說清楚話,但她眼睛發亮,滿臉笑容。

  老人的兒子閆全高說,自兩年前從20多公里外的大山溝里搬出來,母親一直很高興,“日子真的是越過越好!”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1)黃土地上向陽花開——來自山西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故事

  這是山西省興縣南通村的棚戶改造小區(6月4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曹陽 攝

  自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太原主持召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以來,山西已有30多萬名深度貧困群眾,像龐玉英母子一樣告別貧困。

  今年2月,山西包括10個深度貧困縣在內的所有貧困縣脫貧摘帽,深度貧困縣貧困發生率由18.4%降到0.45%。

  攻堅,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

  山西最北端,天鎮縣,燕山、太行山交匯處。

  74歲的米薪關鎮石羊莊村貧困戶袁生將記者拉進他的新房,打開了話匣子。“我太爺給我爺爺留了三間‘崖打窯’,我爺爺給我爹碹了三間土窯。我住了大半輩子土窯,沒想到70多歲了,共產黨給我蓋了三間大瓦房。”他說。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7)黃土地上向陽花開——來自山西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故事

  山西省天鎮縣米薪關鎮石羊莊村的村民袁生站在新房前(6月3日攝)。 新華社記者 晏國政 攝

  三間新瓦房,框架結構,建在平地上,靠近公路。一間的窗戶底下盤著晉北人習慣住的大炕,房外還有一個20多平方米的院子?!白≈踩⒎奖?,比老院那邊好多了?!痹f。

  沿著崎嶇的土路,袁生帶著記者來到他位于半山坡上的老院落。那里殘存著三孔土窯洞、一處土坯房和破磚房。

  年代最久的土窯洞依崖而建,大都已經坍塌。土坯房和破磚房也是破爛不堪?!爱敃r修磚房,用了3000塊磚,都是賒回來的,我用了整整3年時間才還清賬?!彼f。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8)黃土地上向陽花開——來自山西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故事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為米薪關鎮石羊莊村村民袁生站在曾經住過的土窯洞前;中圖為袁生站在曾經住過的土坯房前;下圖為袁生站在曾經住過的破磚房前(6月3日)。 新華社記者 晏國政 攝

  從土窯到瓦房,承載著幾代貧困群眾的安居夢,更是“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誓言的生動寫照。

  三年前,山西省將主要位于燕山—太行山、呂梁山兩個集中連片特困區內的天鎮、廣靈、興縣等10個貧困縣,列為深度貧困縣,作為“最難啃的硬骨頭”,持續打好政策、資金、項目“組合拳”,多舉措展開集中攻堅。

  “村集體的產業‘早餐工程’剛剛起步……項目的健康發展還離不開李書記,我們自發挽留李書記留下來。貧困戶代表:康永林、劉蘭英、康洪則……”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4)黃土地上向陽花開——來自山西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故事

  山西省興縣南通村第一書記李翠葉(中)和村干部開會探討基礎設施建設問題(6月3日攝)。 新華社記者 曹陽 攝

  2019年6月,興縣蔚汾鎮南通村的數十位干部群眾代表,向市、縣兩級組織部門寫下申請書,請求將村里的第一書記李翠葉第二次留任。

  在呂梁市工作的李翠葉和丈夫劉志軍2015年主動請纓,分別到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成為呂梁山上的“扶貧夫妻檔”。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5)黃土地上向陽花開——來自山西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故事

  山西省興縣南通村第一書記李翠葉(右)在扶貧工作隊隊員的幫助下爬山坡(6月3日攝)。 新華社記者 曹陽 攝

  那時候的南通村組織軟弱渙散,村支部連辦公場所都沒有,村里干部群眾也瞧不上李翠葉,都說一個女人能干啥?“辦法一點一點想,事情一件一件辦?!崩畲淙~這樣說。

  幾年間,南通村建起了村級陣地、衛生所、活動廣場、自來水管網,完成了棚戶區改造,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0元增至近萬元。如今,李翠葉成了每家每戶無話不談的“知心大姐”。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6)黃土地上向陽花開——來自山西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故事

  山西省嵐縣井峪堡村第一書記劉志軍在走訪村里的脫貧戶(6月10日攝)。 新華社記者 曹陽 攝

  戰呂梁,上太行。一批像李翠葉這樣的“呂梁新英雄”“太行新勇士”,帶領貧困群眾向深度貧困進軍。

  新生,告別“熬不到頭”的苦日子

  “一孔窯洞擠三代,一顆藥片治百病,一身布衣穿四季,一頓細糧過新年?!边@曾是山西深度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痛苦的記憶,龐玉英和閆全高母子對此感受更深。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9)黃土地上向陽花開——來自山西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故事

  這是山西省廣靈縣南村鎮周圖寺移民村村民龐玉英(右)、閆全高(6月4日攝)。 新華社記者 孫亮全 攝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10)黃土地上向陽花開——來自山西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故事

  這是龐玉英、閆全高居住的老房子(2019年9月30日攝)。 新華社發

  搬進廣靈縣南村鎮周圖寺移民村之前,他們住在山上舊村的三間破石頭房子里。30多戶村民靠著山坡地種點胡麻、莜麥和土豆,靠天吃飯,有時連種子都收不回。

  閆全高說,山路不好走,車也不上去,過去一年最多下山三次,買米、面、油、鹽和輸液瓶子。

  “為啥買輸液瓶子?”記者問?!袄洗宓故怯袀€赤腳醫生,但我媽年紀太大,有個頭疼腦熱,人家怕出事,不敢給看。我就自己買藥液,自己給她輸?!遍Z全高說。

  山西大多數深度貧困人口和閆全高一樣,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山區,交通不便、缺醫少藥、住房隱患大、缺乏增收門路。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3)黃土地上向陽花開——來自山西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故事

  這是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天鎮縣賈家屯鄉將軍廟村的光伏電站(2019年5月22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曹陽 攝

  為此,山西對3350個深度貧困自然村進行整體搬遷,通過兜底保障、光伏扶貧等資產性收益確保老年貧困戶收入,總體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

  “新村不僅有新房子,還有衛生所、菜市場、小超市,干啥也方便,比起山上來,盡是好的?!遍Z全高說。

  告別“熬不到頭”的苦日子,過上山下的好日子,貧困戶面貌煥然一新,老人們生活也有了奔頭。

  在廣靈縣望狐鄉移民新村見到劉金花時,她戴著一頂紅帽子,正準備出門找鄰居閑聊。她面色紅潤,笑聲爽朗,一點也不像同村人所說的那個“曾經不愛洗臉”的73歲老人。

  “過去住山上,水又少又涼,燒起來不方便,而且只剩13戶老年人,洗臉給誰看?”她說。時間長了,“山上不用洗臉,下山還得洗臉”就成了老人拒絕搬遷的“理由”。

  其實劉金花是害怕下山,不知道下來后靠啥過日子,也害怕“新鄰居”“新生活”?!皼]想到下來后交了許多新朋友,鄰居們也和善。”劉金花說。

  退耕還林款、中藥材種植補貼、光伏收益、低保金……劉金花每年有近萬元的保障收入。前段時間她買了新帽子和新外套,每天把自己拾掇得干干凈凈才出門,人人都說她變年輕了。

  奮斗,邁向更美好的生活

  夏日的呂梁山,綠意盎然,滿目靈秀。在興縣縣城柳葉溝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龍圣隆扶貧車間,一派熱火朝天的生產景象。對于曾經的貧困戶劉小美來說,扶貧車間里“噠噠”的機器聲是她最喜歡聽的音符。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2)黃土地上向陽花開——來自山西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故事

  山西省廣靈縣巧娘宮手工編織專業合作社的工人在“扶貧車間”里編織工藝品(3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曹陽 攝

  “從魏家灘鎮西坡村搬進柳葉溝安置點,我用不了10分鐘就能到車間。過去靠天吃飯,現在靠技術賺錢。只要認真干,生活就會越來越好!”熟練操作著縫紉機的劉小美笑著說。沒有了風吹日曬的痕跡,她的臉上洋溢著發自內心的自信。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深度貧困縣脫貧摘帽后,堅持靶向不變、力度不減,同時出臺補充養老政策,加強產業配套、就業安置、社區管理等后續工作,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致富、可融入。加速發展縣域產業、推進鄉村建設,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鄙轿魇》鲐氜k主任劉志杰說。

  56歲的劉秀榮去年從天鎮縣南高崖鄉大老溝村,搬進縣城東郊的萬家樂移民新區,不久之后就在移民新區旁邊的一家服裝廠上了班,一個月掙2000多元。

  萬家樂移民新區是天鎮縣規模最大的移民搬遷安置點,安置了縣里9個鄉鎮的1.02萬名貧困群眾和同步搬遷群眾。

  有了生計,群眾才能安定,生活才有奔頭。天鎮縣政協副主席兼移民新區黨工委書記楊智說,易地扶貧搬遷,最關鍵的是就業。產業跟著搬遷走,居住區對面就是扶貧產業園,規劃搬遷區時,同步招商引資。

  如今,產業園區聚集了十多家勞動密集型企業,承擔了新區3000名居民的就業,搬遷區的貧困勞動力就業率達到八成左右。

  夜幕降臨,萬家樂移民新區的廣場上,燈火通明,人聲鼎沸。音樂響起,人們扭起了秧歌、跳起了廣場舞,歡聲笑語越過小區、飄向逶迤的太行群山……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周楚卿
黃土地上向陽花開——來自山西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故事-新華網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24101126395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