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6月30日電? 題:“搬”出新生活——重慶黔江區1500多貧困人口下山進城記
新華社記者李勇、李松
為啃下深度貧困“硬骨頭”,重慶黔江區1500多名居住在貧瘠高山的貧困人口,易地搬遷到了黔江城區。從高山農村到城市社區,黔江對搬遷戶的幫扶沒有中斷,做好了易地扶貧搬遷的“后半篇”文章。
老家權益仍在,新家就業不愁
“大山阻隔,脫貧不易,地處武陵山區的黔江要跳出‘在落后中發展,在發展中落后’的怪圈,一項重點工作是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讓深度貧困群眾走出大山,徹底解決‘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問題。”黔江區委書記余長明介紹,去年底,全區29個鄉鎮、街道的413戶、1531名貧困人口,自愿申請,搬遷至黔江城南街道李家溪安置區。
為幫助貧困戶“搬得出”“穩得住”,黔江把搬遷貧困戶留在農村的土地流轉權、集體收益分配權等權益繼續保留下來;在農村有土地的,根據需要也能自愿耕種……
搬遷前,小南海鎮新建村貧困戶胡付宣以現金入股,加入村旅游合作社。搬到安置區后不久,又收到合作社一筆1107元的旅游收益分紅。胡付宣說:“村里土家族風情游一直很紅火,我雖然搬走了,但農民股東身份沒變,每年都有分紅。”
舊業不棄新業又添。在扶貧搬遷的同時,李家溪安置區布局了食用菌種植、服裝加工等新產業,再加上有臨近工業園區的區位優勢,搬遷群眾“就業無門”的疑慮很快打消。
記者最近走進李家溪食用菌產業園,一排排標準化菌棚映入眼簾。“這個園區是區里最大的扶貧車間,按產業參與程度不同,搬遷戶可獲得相應的租金、股金和務工收入。”城南街道黨工委書記冉光榮說,搬遷戶要搞食用菌種植的,有企業指導技術包銷路,多的一戶年收入能有兩三萬元。
如今,李家溪安置區內每個有勞動能力的家庭,均有1人以上實現就業,搬遷之后“穩了心”。
菜地分在家門口,醫療就近有服務
在李家溪安置區28棟居民樓旁,有城南街道青坪社區配套流轉建設的20畝菜園地。土地被仔細劃分成一塊塊小方格,并有數字標號。記者看到,不少菜地已栽滿了蔬菜。
“按一戶一分地的標準,搬遷戶抽簽申請菜地。第一輪10畝多、106戶菜地,不到一周就分配到戶了。”青坪社區黨總支書記宋廷昌說,搬遷戶分到一塊菜地,既讓他們吃菜不愁,降低生活成本,也讓他們保留農耕生活的念想,減少了新生活的適應障礙。
李家溪安置區還拿出最好的地段,建設了社區醫療站、小學、幼兒園等服務設施,并結合遷入戶增加的情況,有的設施還進行了升級改造。
正處在重病治療后康復期的陸翠菊,是青坪社區衛生中心醫務人員重點關注的對象。“這幾天我的腿老抽筋,連床都下不了。”陸翠菊說,社區醫生及時發現了我的問題,開了中藥,還幫著聯系區級醫院治療。
不少搬遷戶說,以前在山里,看病來回要走兩三個小時,如今走十幾分鐘就能到醫療點,小病不出社區就能治。
建網格促融入,陌生人成了“一家人”
在房間里烤起炭火,有安全隱患;在樓道里堆放農具,阻礙通行;在小區里亂丟垃圾,污染環境……400多戶原本彼此陌生的農村群眾搬進城市新社區,難免有些不適應。
為此,完善的社區網格治理,有溫度的社區服務及時跟上了。記者看到,李家溪安置區28棟居民樓每棟顯眼位置,都貼有兩張公示牌,一是安置區居民公約,二是樓棟長、調解員等樓棟服務人員姓名、聯系方式。
“我們在安置區里選出聘任了1名網格長、10名網格員、28名樓棟長、8名糾紛調解和事佬,人人都明晰責任,及時為大伙兒服務。”宋廷昌說。
“樓上有家住戶年紀大了,不會用微信繳天然氣費。我把流程發給他,一步一步仔細給他講,直到他聽明白為止。”熱情勤快的搬遷戶肖元會被選為樓棟長后,馬上建了樓棟微信群。從對接政府信息牽頭幫人找工作,到組織搞衛生調解居民矛盾,老肖一天到晚忙個不停,解決了不少群眾的急事、難事。
“在防疫期間,安置區不少群眾還主動報名當志愿者,輪流值守各個路口和樓棟口。”冉光榮說,新居民習慣了新生活,融入了新家園,在社區共治中,大伙兒成了“一家人”。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