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翁公在厨房和我猛烈撞击,国产精品自在拍首页视频,久在线视频久在线高清观看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1 09/ 22 14:59:10
來源:新華網

神州答卷|“智造上海”:助力“長跑健將”加速跑

字體:

  開欄的話:踏上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百年大黨風華正茂,新時代中國朝氣蓬勃。洞察時代趨勢,鐫刻歷史印記。即日起,新華網推出融媒體欄目“神州答卷”,以鮮活的故事記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地方的生動實踐,立體式展現神州大地上奮力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的火熱圖景。一起感受新時代中國跳動的脈搏,共同見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不懈奮斗。今日播發《“智造上海”:助力“長跑健將”加速跑》。

  

  大到騰空而起的飛機,小到方寸之間的芯片,在中國先進制造業版圖上,上海是不可或缺的一極。

  未來五年,上海制造業將有哪些新作為?近日發布的《上海市先進制造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描繪了新藍圖:

  保持制造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基本穩定、實施加快產業數字賦能等10項主要任務、力爭工業投資規模累計達到8500億元左右、滾動培育5000家左右“專精特新”企業……

  一連串的數字,定義了上海先進制造業的“時空坐標”: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先進制造業長期以來是上海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支撐。

  從2018年上海提出全力打響“上海制造”品牌,到2021年發布新一輪三年行動計劃,再到《上海市先進制造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出爐,一個個無縫銜接、重磅加碼的規劃為上海先進制造業向高質量發展奮力邁進注入了“最強動力”,也將助力上海這一“長跑健將”跑得更快、跑得更好、跑得更遠。

  在上海“四大品牌”戰略中,“上海制造”一直被寄予重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李強指出,要抓牢關鍵核心技術、高端產業集群、過硬質量品質三個環節,努力把上海建設成為新興產業發展的策源地、先進制造業的產業集群高地,大力推動“互聯網+制造業”,運用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打造全新制造生態系統,推動傳統制造模式轉型。

  四年來,“上海制造”正成為新時代高質量、高品質的代名詞。在新近的科技創新型企業座談會上,李強再次指出,要把高水平科技創新作為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主攻方向、鮮明特征和關鍵所在,加快形成和放大科技創新優勢,加快培育和集聚優秀科技創新型企業,以高質量科技供給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更好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為“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推動國家戰略落地落實作出更大貢獻。

  

  ——回眸歷史,“上海制造”這塊金字招牌,取得的成績歷歷在目。

  走進香樟林立的閔行江川路,厚重的歷史感撲面而來。上世紀,世界上第一臺1.2萬千瓦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中國第一臺萬噸水壓機等一批“大國重器”在這里誕生,挺起了新中國的“工業脊梁”,也種下了上海制造業的種子。

  這臺萬噸水壓機從投產以來,滿檔工作至今,是上海制造名副其實的“鋼鐵勞模”。

  2021年仍在滿檔工作的萬噸水壓機。新華社記者方喆攝

  傳奇背后,是一部上海制造業波瀾壯闊的創業史、轉型史、發展史,而這也是屬于中國制造業的時代傳奇。

  最近五年間,上海全力打響“上海制造”品牌,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名品、名企、名家、名園,在民用航空、高端裝備等關鍵戰略領域取得了新的突破;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加快發展,涌現出一批創新成果;引進培育了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總部機構、龍頭企業、功能平臺等。

  2020年,上海實現了工業總產值3.7萬億元,工業增加值達到9657億元,工業增加值占上海生產總值比重達25%,順利完成“十三五”目標。

  數字只是一個縮影。在上海行走,從一個個鮮活的場景中,可以感受到上海制造業的強勁脈搏。

  東海之濱,藍綠涂裝的國產大飛機C919一躍而起,直沖云霄。目前,中國商飛ARJ21新支線客機已投入市場運營,C919大型客機多地同步開展密集取證試飛。

  芯片領域,上海的集成電路制造企業已經實現了從28納米向14納米的跨越。從材料裝備、芯片設計、制造代工到封裝測試,一條完整的集成電路產業鏈在上海已經成型。2020年,上海集成電路產業銷售規模達到2071.33億元,產業規模占全國的23.41%。

  無論飛機還是芯片,都是需要堅持“長期主義”的行業。仔細盤盤上海制造業的家底會發現,“賺快錢”的行業似乎一直不太適合上海,不少國家真正“亟需”的戰略力量,都默默在上海耕耘了數十年,誕生了一大批“長跑冠軍”。

  根扎得深,才能行得穩、走得遠,這是“上海制造”的基因,也是上海鮮明的城市印記。

  在多次會議上,李強都反復強調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問題,同時強調上海應在健全科技創新體系的層次上多做文章,并提出具體要求。這些,不僅體現了上海的戰略使命,更是一種戰略定力。

  ——展望未來,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先進制造業的發展方向,既考驗上海制造業的韌性,更考驗產業部門的定力。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發展先進制造業,不能“撿到籃子里就是菜”。“有所為,有所不為”,既需要擔當,也需要智慧。

  在發展重點上,《上海市先進制造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了明確指引,構建“3+6”的新型產業體系。

  一是發揮三大先導產業引領作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是中央交給上海的戰略任務,要加快落實三個“上海方案”,協同長三角建設世界級產業集群,到2025年,三大先導產業力爭在2019年“上海方案”的基礎上實現規模倍增。

  二是著力打造六大高端產業集群,發展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車、高端裝備、先進材料、時尚消費品六大重點產業,推動制造向服務延伸,加強產業細分領域布局,促進產業集群化、生態化發展。此外,前瞻布局下一代通信、類腦智能、新型生物制造、氫能高效利用、深海空天開發等未來產業。

  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龔正說,上海將著力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大力構建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開展民用飛機制造、高端醫用材料等補鏈強鏈行動,推動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等先進制造業集聚發展,開工建設一批引領性強、帶動性大、成長性好的重大產業項目。

  熟悉上海產業發展的,會一眼看出“3+6”和上世紀末上海的重點工業行業有重疊、也有延展。這既是對既有優勢產業格局的鞏固,更是面向未來的提升。

  

  “三大先導產業是先鋒隊,六大重點產業是產業發展的‘集團軍’。”上海市經信委主任吳金城說,上海會成立一支覆蓋全市的服務企業專員隊伍,特別是服務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的服務專員隊伍,打造“鉑金店小二”。

  “堅持做難卻正確的事”,這對于產業規劃部門而言,是非常有挑戰的,需要一種時刻自我加壓的定力。

  方向已明,決心已定。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吳清表示,“十四五”時期,上海將進一步強化制造業發展保障,加強改革創新、開放合作和企業服務,加大各類要素資源支撐,著力實現“五好五不缺”:好項目不缺土地,好產業不缺空間,好應用不缺場景,好創意不缺人才,好團隊不缺資源,支持企業發展壯大。

  ——8500億元大手筆關心你的“小目標”,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培育新技術、催生新業態、壯大新產業。

  根據《規劃》,上海力爭“十四五”期間工業投資規模累計達到8500億元左右。依托“3+6”產業體系,由“點”及“鏈”及“圈”,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培育新技術、催生新業態、壯大新產業。

  這,跟你我的生活有啥關系呢?

  你以為先進制造,或許就是工廠里的“大塊頭”“鋼鐵俠”、實驗室里的“瓶瓶罐罐”“外星文”,略顯枯燥、有點遙遠。

  其實未必。未來5年,你用的手機、開的車子、穿的衣服,可能都會被“智造”出無限驚喜與歡樂。你關心的上海都安排上了——

  中國芯:小到用智能手機追劇,大到靠無人駕駛飛行器空運海鮮,集成電路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以自主創新、規模發展為重點,提升芯片設計、制造封測、裝備材料產業鏈能級,成為上海的“任務”,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備自主發展能力、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集成電路創新高地。

  創新藥:我國首個批準上市的細胞治療類產品、自主研發的抗癌藥物獲得美國FDA突破性療法認定、高端大型影像設備推陳出新……刻有“上海名片”的新藥和器械正不斷為生命健康注入新的活力。生物醫藥領域,上海已有15家企業在科創板上市,占全國生物醫藥企業在科創板企業上市總數約1/4。

  電動車:今年上半年,上汽自主品牌MG和Maxus新能源車在歐洲發達國家銷售超過1.2萬輛;8月份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出口量突破3萬輛;龍頭企業正不斷規模推廣、能級躍升,上海預計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年產量超過120萬輛,產業規模突破3500億元;到2025年,建設完善的智慧出行生態體系,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智慧出行服務高地。

  智能造:消防滅火機器人、抗洪水下機器人、醫療康復機器人、餐飲配送機器人,各式各樣的機器人“百花齊放”,未來,無論是在智造工廠還是居家養老,總有一款機器人適合你。根據“十四五”規劃,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提高100臺/萬人,提升制造業智能化、數字化水平。

  新材料:國內首條35千伏公里級高溫超導電纜示范工程去年在上海開工,讓前沿新材料火了一把。如今,上海正加快石墨烯在消費電子、智能穿戴、交通輕量化和環境治理等領域的應用;推進3D打印專用高分子材料、陶鋁新材料、金屬粉末等專用材料及成型技術的開發應用,到2025年建設成為國內領先的前沿新材料研發和生產基地。

  

  時尚潮:時尚美味的綠色食品,個性定制的首飾珠寶,創意十足的服裝設計,在“魔都”,“衣食住行”里總有“黑科技”在大顯身手。到2025年,上海將加快建設世界一流“設計之都”,打造國際國內原創設計首發地、“設計+”新業態新模式策源地、設計產業轉化高地。

  

  風已起,帆已揚。擦亮制造名片、振興實體經濟,上海奮力向前。

策劃:姜微、劉健、錢彤

監制:肖春飛、周紅軍

執行:張立佳、朱永磊

記者:周琳、龔雯

統籌:林艷興、翟子赫

設計、視頻:徐昌敏

編輯:曹瀅、汪亞、許超、羅沛鵬

新華社上海分社 新華網 聯合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翟子赫 】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8411211378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