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親人解放軍!”——西藏軍區某邊防團扶貧記事
邊防官兵為珞巴族群眾宣講脫貧政策。張迅 攝
????新華社北京5月19日電(嚴貴旺、劉小紅)前不久,西藏林芝米林縣丹娘村村民尼瑪扎西,專程趕到西藏軍區某邊防團,看望親人解放軍。
????“金珠瑪米,啞咕嘟(解放軍好)!”尼瑪扎西說,這幾年,他在該團幫助下賺了錢脫了貧。今年,他又買了一輛卡車跑運輸,粗略一算,每年可增收10多萬元!
????近年來,這個團幫助米林縣6個村脫貧奔小康,在雪域高原譜寫了一個個軍民魚水深情的感人故事。記者近日從陸軍相關部門獲悉,近期,陸軍、全軍相繼推廣了該團“四個前移”邊疆民族地區扶貧經驗做法。
????米林縣生活著藏族、珞巴族群眾,他們祖祖輩輩生活在雅魯藏布江中下游高原峽谷、深山老林里,普遍甘于現狀。
????脫貧致富,先從思想上“脫貧”。團里派出10多名藏族干部在6個村、10個一線牧場每年蹲點40余天,組織脫貧致富教育、職業培訓,幫助群眾解放思想,找到脫貧的自信和動力。
????“‘散養畜牧自休閑,挖了藥材歇半年’——之前,我也這樣生活。”尼瑪扎西說。現在,他不但自己農閑時節到產業園區、度假酒店務工,還鼓勵帶動其他群眾走上脫貧路。
????“現在,我們不再像以前那樣安于現狀,都鉆研脫貧致富法子,開藏家樂、跑運輸……口袋越來越鼓,生活越來越紅火。”
????扶貧之初,邊境6個村黨支部功能作用較弱、脫貧缺思路。“富不富,看支部!”團政委楊春苗說,“為此,我們下了‘三步棋’:幫建支部堡壘,幫壯骨干隊伍,幫帶致富能手。”
????這套“組合拳”很快見效。
????瓊林村22名婦女在村支部帶領下,成立珞巴族織布合作社,制作珞巴特色布匹、服飾、挎包等,人均增收5000余元。
????南伊村黨員桑加曲培,帶領全村39戶村民一起研發藏藥材種植和藥浴粉,人均年收入由原來2000元增加到1萬多元。
????地處“藏地藥王谷”南伊溝的瓊林村,每年觀光游客數十萬,該團專門為村里開辦廚師培訓班,培養廚師30余名,在景區增加10個藏餐、珞巴特色美食攤位,人均年收入大幅增加。
????駐地藏香豬深受游客喜愛,團里協調當地政府,發展特色旅游和藏香豬養殖,把藏香豬發展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金豬”。
????現在,每天一大早,魯霞村村民旦增次仁就給藏香豬喂食。“從來沒想過養豬能讓我‘發家致富’”。看著正在歡快進食的小豬,他喜悅的心情溢于言表。
????前幾年,村民們都不愿“養豬為生”。“我們祖祖輩輩都是養一兩頭夠自己家吃就行了,從沒想過‘養豬脫貧’。”旦增次仁說,邊防團扶貧工作組來到村里,鼓勵大家養豬,還請來農牧專家傳授養殖技術。
????豬要出欄上市了,村民們又為銷路犯了難。邊防團幫他們宣傳,聯系訂單。藏香豬銷路越來越寬,村民口袋也越來越鼓。
????“后來,村里人看見我們掙了錢,都坐不住了,有幾家建的豬圈比我家大多了!” 旦增次仁說,“真感謝解放軍,我現在不僅住進了新房子,還開上了小汽車!”
????現在,魯霞村家家戶戶都養藏香豬,成了遠近聞名的藏香豬養殖大村。
????除了養藏香豬,邊防團還投入60余萬元沿藏東南邊境環線扶持蘋果種植園、蔬菜大棚、農家樂、藏家樂等特色產業項目,邊境村村民年均純收入增加了3000多元。
????“家里人身體不好,我不能去外地打工,現在8個月都在景區賣特產,輕松賺錢。”米林縣南伊鄉瓊林村村民邊巴說,在部隊幫助下他專門銷售土特產。
????坐落大山深處的6個幫扶村,“吃水難”“行路難”“生產難”是村民脫貧致富的最大障礙。“為幫助村民解決吃水、出行難題,我們團修了30多公里簡易鄉村公路,6座蓄水池和2萬余米水渠。”團長劉劍峰說。
????邊境一線村沒有衛生室,50多名醫護官兵翻雪山、趟冰河,行程逾千公里,義務巡診2000多人次。駐地學校基礎設施落后,60多名干部主動資助150多名貧困學生,34名官兵自愿到邊境小學擔任校外輔導員。
????“某邊防連指導員張海清每周末為我的兩個女兒輔導功課,去年,大女兒次仁央宗以優異成績被南昌第十七中學錄取。”村民尼瑪曲珍說。
????去年10月,雅魯藏布江米林段山體滑坡形成堰塞湖險情。搶險中,該團官兵寧愿自己挨餓也要保證受災群眾吃上飯,主動把大米、罐頭、蔬菜全部分給群眾和僧人。部隊回撤時,出現了群眾端著青稞酒和酥油茶,手捧潔白哈達,自發組織歡送親人解放軍的感人場景。
????“部隊在農牧區開展扶貧工作,幫我們發展了經濟,增加了收入,感謝親人解放軍!”米林縣縣長才旺尼瑪說。
????邊防部隊在放牧點建立黨小組幫扶點。張迅 攝
????邊防官兵邀請畜牧專家開展技能培訓。張迅 攝
????邊防官兵與貧困學生開展結對助學活動。張迅 攝